CNFLIX CNFLIX

广电总局释放强监管信号!微短剧“捞金”背后竟是……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749    评论

一国皇后冤死冷宫,却穿越现代成为了豪门太太,“吊打’小三”,彻底俘获了丈夫的芳心

图片

落魄的外卖小哥看似平平,背地里竟然是家财万贯、叱咤风云的“青君”,引得无数“小弟”苦心劝说归位……

图片

这些,就是风靡一时的“电子榨菜”——网络微短剧中的经典剧情。

霸道总裁爱上我、点亮“金手指”“手撕”渣男……这样的题材很早之前就在网络文学中屡见不鲜,逐步被网文市场所淘汰。如今,“浮夸”“狗血”的桥段却在网络微短剧领域中再掀热潮,大量观众为之欲罢不能,纷纷掏钱买账。

根据德塔文《2023年上半年微短剧市场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上新481部微短剧,超过2022年全年的454部。而据行业数据预测,2023年小程序短剧市场规模接近250亿元,足以看出微短剧发展势头之猛。

然而,随着微短剧的普及,违规现象层出不穷:内容低俗、恶意炒作、价值观扭曲、行为侵权等,严重影响了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自去年以来,广电总局持续开展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多措并举,致力于有效净化网络微短剧行业生态。

01

全部下架!广电局释放强监管信号

据最近的报道,截至2023年2月28日,广电总局共下线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内容的微短剧25300多部、计1365004集,下架含有违规内容的“小程序”2420个,形成了震慑效应,有力遏制了网络微短剧野蛮生长的态势。

下一步,广电总局将不断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从7个方面加大管理力度、细化管理举措:一是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二是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机构管理;三是建立小程序“黑名单”机制、网络微短剧推流统计机制;四是委托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开展网络微短剧日常监看工作;五是推动行业自律,互相监督,全行业共同抵制违规网络微短剧;六是再次开展为期1个月的专项整治工作,围绕网络微短剧的导向、片名、内容、审美、人员、宣传、播出等方面,加大违规网络微短剧处置和曝光力度,进一步优化算法推荐,完善广告推流审核机制,取得立竿见影成效;七是加强创作规划引导,继续打造精品力作。

图片

同时,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各大自媒体平台也纷纷响应。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抖音累计下架违规微短剧119部、处置违规推广微短剧的抖音账号1188个。

图片

类似的,根据《快手关于微短剧类小程序内容规范治理公告》的内容显示,快手平台将持续加强微短剧小程序专项治理工作,对存在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不良内容采取处置措施。目前,平台共排查下架不合规微短剧900余部,4万多集。

图片

02

“违规微短剧目睹之怪现状”

微短剧的热潮之下,剧目质量“良莠不齐”。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强化社会监督等措施的实施,才能有效地遏制微短剧违规现象的发生,推动微短剧行业的繁荣发展。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总结分析,微短剧的违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剧情低俗化。在碎片化时代之下,人们倾向于对于内容进行快速筛选,如何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就成了重点。一些微短剧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往往采用一些低俗、恶搞的元素,如暴力、色情、恶搞经典等,这些内容不仅违背了社会道德,也对于观众的审美趣味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其二,制作粗糙化。大批量生产、规模化产出,不少微短剧的牟利讲究“量”,而不讲究“精”。和传统影视剧相比,微短剧的入局门槛普遍较低。对非专业人士没有任何限制,因而制作团队和演员的质量无法把控,造成了不少“粗制滥造”的剧目流行于世。

其三,内容同质化。首先是题材的高度重合。大部分女性为受众的微短剧题材为恋爱、甜宠等,而男性为受众的微短剧题材则主要为重生、都市、玄幻等。不仅在题材上类似,在人设、叙事套路等方面,微短剧也表现出同质化的倾向。例如,现代题材的微短剧通常包含“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叙事套路,古装题材则常常描绘“宫廷上位记”。通过不断重复、照搬流行微短剧中的“反转”“打脸”“擦边”等名场面,同样的桥段、类似的情节在不少微短剧中频频出现。同质化的微短剧内容使得观众难以获得新鲜感和新的审美体验。

其四,价值扭曲化。更有甚者歪曲了基本价值观,违背公序良俗,影响最为恶劣。例如,微短剧《我xxxx阎罗》24小时内充值破1000万,收割了巨额的流量,连续三天登上短剧大盘热榜前三名。然而其剧情却令人大跌眼镜:对着去世八天的母亲额头一点,召唤黑白无常带来母亲魂魄,再打一响指,母亲瞬间“起死回生”、生龙活虎。

图片

男主角甚至大言不惭道:“生死皆有我定”。

图片

这无疑是极其荒唐的。

为吸引流量,部分微短剧渲染封建迷信思想、挑起对立、放大冲突、哗众取宠、博人眼球,不仅践踏了基本社会底线,还会对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产生误导、形成不良价值观,理应得到严厉监管。

而微短剧之所以能有如此生机,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字: “钱”。

03

“低成本、高收益”

微短剧究竟有多“暴利”?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部微短剧的制作成本在10万到40万之间,却有着惊人的盈利空间:无知名导演和演员的微短剧《无双》上线8天,充值破1亿元;现代情感微短剧《二十九》上线3集获得了超2亿的播放量;截至11月10日,抖音最热微短剧《全职主夫培养计划》正片总播放量已超2.2亿,剧集话题总播放量超3亿;穿越甜宠微短剧《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24小时用户充值破1200万元…

图片

除了传统微短剧外,“微短剧+”模式也“异军突起”。

10月18日上线、24小时内在线6万玩家、2周内销量100万,理论营收近4500万……真人互动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连续登顶Steam中国区畅销榜,力压《PUBG》等热门免费游戏,短期内迅速斩获超3000万的收入,通过抖音等社交媒体渠道传播,头部关键词播放量超10亿次。而这种“短剧+游戏”的模式,更是吸引了无数资本纷纷入局。

图片

图片

同时,微短剧的海外市场也正火热。

由中国团队拍摄,外国演员出演的竖屏“霸道总裁”微短剧在西方同受追捧。国内数字出版企业中文在线旗下的微短剧App“ReelShort”登上了美国IOS娱乐榜第一名,今年10月下载超过225万次,流水近350万美元。

图片

由此便产生疑问,微短剧的“吸金”产业链,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

04

微短剧的“捞金套路”

比较公认的传统微短剧产业链可以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大部分。

上游指的是微短剧的内容生产,主要由版权方、出品方和承制方参与,进行版权购买、IP孵化、剧本编写、组建团队和成片拍摄等工作。

中游指的是微短剧的内容分发,主要由平台方和分销方参与,进行平台搭载、短剧分销等工作。

下游指的是微短剧的生态支持,主要由媒体方、代理方等参与,进行流量投放等工作。

我们可以从网络微短剧的制作与发行上对微短剧的爆火进行拆解。

图片

上游:源源不断的“电子榨菜”

首先,丰富的网络文学资源是微短剧得以大批涌现的基础。

大部分现在盛行的微短剧,都是经由相关的网络文学改编而来,又或是按照早期网络“爽”文书写的“套路”进行创作的。网络文学平台,例如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长佩文学等有着丰富的数字资源,为微短剧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源泉。例如,爆火的微短剧《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便改编自网络小说《皇后穿越成豪门太太》。根据云合数据的报告,截至2023年8月,“全网微短剧霸屏榜”的前十名几乎都是甜宠类型微短剧。

同样,在男频类微短剧当中,落魄的“屌丝”不被重视,画风一变就成为了身怀绝技的“大神“,开启了“收割”小弟、叱咤风云的逆袭之路……它们凭借其紧凑的剧情、刺激的情节和强烈的情感体验,牢牢地抓住了用户的注意力。

根据亨利·詹金斯提出的“情感经济学”理论,情感基础影响消费者决策,消费者的情感在娱乐产业营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往往更倾向于能激发爽感、尤其是最能直接让人感到情感冲击的作品,进而满足情感诉求。

图片

微短剧会选择一个与观众有类似经历、具有某种特质的主人公,加强观众对剧目的代入感。在此基础之上,剧中普遍会塑造一个符合观众想象的“理想化形象”:有钱有势、被喜爱、被追捧……进而满足观众对自身的幻想需求。在短短两三分钟里,普通人被压抑的欲望便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得到了迅速的释放。微短剧如同“电子鸦片”,赋予了人们精神上“逃避现实”的虚假满足。

图片

除了其丰富的剧本资源之外,低成本生产也是微短剧的一大优势。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的拍摄周期较短,基本上一到两周就可以完成一部剧的制作,演员普遍选择不知名的青年演员进行孵化,低廉的片酬更是降低了制作成本,据悉,目前一部微短剧的制作费用大约8万元起步,较高要求的微短剧项目费用也在20到40万元区间。相比于传统影视剧“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网络微短剧降低了“入局”门槛,为大大小小的工作室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

图片

中游:“加速时代”的便捷媒介

网络微短剧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就是中游的平台搭载。在制作完毕之后,平台方通过小程序上线微短剧,开通付费、分销等的功能。有的头部平台下有团队可自行开发小程序,而其他则会借助第三方技术进行开发。

图片

这与受众观看习惯的改变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互联网小屏时代的到来,“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信息爆炸的时代之下,人们倾向于对内容价值进行迅速判断,在节奏、镜头切换和叙事上紧密拼接、高效直接的“微短剧”不仅无视时空限制、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快速观看的可能,而且通过视频的上下滑动,观众可对内容进行迅速的筛选,在短时间内判断视频内容是否契合期望,契合人们由“静观审美”到“流观审美”的转变。

图片

下游:买量投放、市场评估

传统观念普遍认为,文化艺术作品的核心是艺术性,其次才服务于市场。这是基于文化艺术作品“无法进行市场调研”而决定的。然而,有意思的是,大量照搬套路、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微短剧,似乎标志着其由“艺术性“转向“商业性”的潜在倾向。

小程序类微短剧平台会对微短剧进行买量投放,抵达消费者。有趣的是,低成本微短剧可被大批量生产,通过分析用户的偏好、二轮筛选,平台方可以对市场进行评估,之后再追加投流、拍摄续集的费用,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此时,艺术作品似乎具备了“上市检验”的可能,降低了它的创作风险,赋予了中小型创作者“大胆尝试”的机会。

可是,复刻成功真的那么容易吗?实则未必。

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微短剧市场即将饱和,剧目同质化严重,爆款概率低、扑街概率高。另外,虽然微短剧的制作成本低,但投流成本却很高,甚至占据了总费用的80%以上。

而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之下,如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艺术创作者又能否“保持初心”?

我们应当警惕。

参考文献:

[1]石小溪,范可欣.以快制胜、即刻满足:加速社会下的微短剧研究[J].现代视听,2023,(06):

[2]龚家琦,周逵.网络微短剧的产业生态和转型治理研究——基于“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的田野调查[J].中国电视,2023,(08):


THE END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