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Sir被一张动图乐傻了。
载誉归来的梁朝伟。
只见镜头里的他把奖杯捧在胸前,乖乖地站立,并扫视四周,接受媒体的拍照。
但镜头一转。
戴着墨镜的刘嘉玲在背后,一动不动地盯着他。
于是有网友称:
仿佛过年时你在表演才艺,后面妈妈注视着你的感觉。
刘嘉玲当然很骄傲。
因为她的老公拿的是威尼斯的终身成就奖,是华人演员的第一人,这样的成就,短时间内Sir是想不到还有谁能达到。
但。
最让Sir感动的,却是当时李安的那句颁奖词:
梁朝伟获得那么多的奖项当之无愧,因为任何电影都可以透过他的表演得到提升,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他是身为一名导演的梦想,他的一个眼神,比很多演员的独白说得更多。那就是能够引你通过他去梦想、去想象的灵魂。
划重点:
眼神。
没错,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像是“套话”,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梁朝伟的眼神会演戏,他深情款款,含情脉脉,我们也总拿这些来“眼神会说话”这些话术来举例他的演技有多么好,多么迷人。
但,这“习以为常”的评判背后,那个“论证过程”是否被我们笼统化了?是否,我们因此也误解了他之所以被许多导演赞不绝口的真正原因?
于是再看李安的的下半句话:
“比很多演员的独白说得更多”。
对。
不是“会不会说话”。
而是“说得更多”。
这才是梁朝伟最让人惊喜的地方。
那么,这“多”出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还是一整片不曾呈现的世界?
或许弄清楚这一点。
你才能理解,梁朝伟如此独特的真正原因。
01
不妨,从一部很多人会觉得“不重要”的电影说起。
1994年,王家卫带着拍摄了整整一年的《东邪西毒》素材回到了香港,一筹莫展,这时,他望着窗外的香港夜景,忽然想拍一部轻松的电影。
于是。
赶在《东邪西毒》之前,《重庆森林》拍完上映。
这部电影在豆瓣取得了8.8分,但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会觉得“不重要”?
很简单。
这部电影没有“野心”。
对王家卫来说,他不过是因为经历了一年的风沙,想拍个轻松明快的小品而已,而对梁朝伟来说,粗略估算,他也是临时上场,只有十几天的拍摄时间。
但。
当年的金马奖上,梁朝伟却因此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影帝。
是的。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角色,并没那么简单。
就不说那些被大家说“烂”了的经典“凝视”时刻了,我们只看一个片段:电影的结尾,阿菲(王菲 饰)帮663(梁朝伟 饰)写一张登机牌。
如果只是看这个镜头。
你会发现他的眼神既专注,又玩味,既热切,又压抑,他的深情里饱含欲望,一边痴迷着,一边像个高高在上,势在必得的猎手。
恐怕没有人不会在这样的眼神面前缴械投降。
但仅仅如此吗?
或许,我们看到的东西,还是太表面了。
这个情节的前因后果是这样子的:
故事的开始,王菲饰演的阿菲在小吃店打工,对前来买厨师沙拉的警察663一见钟情,可后来在663对阿菲发出约会邀请时,她却没有应邀,转身做了空姐,飞向她向往的加州,只留给他一张手绘登机证。
直到一年后。
阿菲回到小吃店,遇到已盘下店面的663,663说起那张登机证字迹不清,阿菲“大方”地要给他重写一张。
老实说,对于一般演员来说,这里应该只需要表达“含情脉脉”就行了,导演会收货,观众也满足,毕竟剧情其实已经交代得很清晰了,目标也很明确。
但你看梁朝伟是怎么做的?
这个三分钟的镜头里,只要同框,梁朝伟的眼睛几乎就没离开过王菲,哪怕是要去拿东西,他也会让眼神落后于动作,再在对方身上多停留一会儿。
眼睛对她的关注显然比他躯体表现出来的更多。
首先,你会发现一种“错位”感。
阿菲拿起纸笔,开始写。
他的眼神先是越来越有力道的,一点不错地黏在她脸上。
当她问他:你想上哪儿啊?
他没有立刻出声,一边继续盯着,一边思索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随后,他说:随便啊,你说去哪就去哪。
此时。
他的眼神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同样在凝视,却在微微抬头之后,力道变“轻”了。
与此同时,他说出这句话的语气也是轻巧的。
为什么?
因为这时他演的不仅是“当下”,还有“过去”——
这会儿,他两人,不是挚友,不是情人,只是一对曾经发生过一些奇怪的交集,感情还没来得及同步,就又分离许久,刚刚重遇的男女。
阿菲这次回来,只做短暂停留,第二天早上,就又要飞加州了。
两人的未来还不可知。
于是,“你说去哪就去哪”这句在亲友之间稀松平常的敷衍之词,既表明了要在这段尚未开始的感情里迈出第一步的意思,但同时,这个意味深长的,甚至带有承诺味道回答,又被他突然变“轻”的眼神和语气冲淡了。
以至于一下子让人分不清他有几分真心。
对于这个故事来说,这样的处理其实相当合理,因为没人能确定这段感情的走向。
但仅仅是为了合理吗?
不。
“错位”的眼神下,所隐藏的,甚至有超出剧本之外的东西。
我们接着往下看。
当他把烟别在耳后,上下打量穿着空姐制服的阿菲时,夸了她一句话:
“你穿制服很好看。”
这个本有些轻浮的动作,因他带着笑意的,温柔的,随性而并非凝视的眼神,变得没有太浓重的性意味。
你看。
不但所谓的“人设”出来了,连这股子的“心不在焉”,都能让人感觉到,他的心里藏着另外的事情。
果然,紧接着,听她回复“你这身也不赖呀”后,他马上开启下一个话题:
“吃不吃东西?”
看似寒暄。
但。
眼神中反而没有了刚才那股子心不在焉。
因为,这其实是一句想要把对话继续下去的邀请。
眼神的“错位”,其实是一种隐藏,源于人的自然反应。
某些情境下,人会下意识地隐藏自己真实的情绪,那是对外界不信任时,或者害怕袒露过多而受伤时的自我保护,比如在担忧的时候不动声色, 在沮丧的时候强颜欢笑。
这才是人最真实的一面。
Sir不相信这样的表达会是王家卫原剧本里就有写的,因为说实话,从《重庆森林》其他三位主角的表演方式来说,他们也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演,所以现在的呈现结果,只能是梁朝伟自己的想法。
所以你看。
即便这只是个风格化的小品,但那年的金马与金像奖,最终都不约而同地把影帝大奖颁给了梁朝伟。
因为他不仅是“演技好”那么简单。
而是在这些眼神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独立的世界。
而这些。
有时候,甚至不在剧本的范围之内。
02
这样的例子,在梁朝伟的身上还有很多。
比如说,同样是警察,同样是表现“恶”,同样的“镜头凝视”,我们看《暗花》和《伤城》,就有着天然截然不同的感受。
一个是骨子里的不服。
一个则是阴沉的凶狠。
为什么会如此差异?
因为这两个角色“动机”不同。
《暗花》中的角色是被推着往前走,于是他要反抗,《伤城》中的角色是主导者,于是他更多的是计算。
所以。
梁朝伟此时演的不仅是一个“凶狠”的动作,更是这个人的“故事”。
而在与他人的比较里,梁朝伟的特质更一目了然。
同样是《暗花》。
他和刘青云分别饰演黑警阿琛和杀手耀东。
两人都以为自己比对方聪明,其实都不过是黑帮老大的棋子。
刘青云的眼神是亡命徒式的。
在这段他被押送走的车内戏里,他反客为主,看向警察,先是像平静地看着一个死人,后来渐渐染上戏谑。
因为过于冷静,所以没有小丑那种以把别人折磨死为乐的扭曲。
就是纯粹的没有人性。
梁朝伟的眼神里没有那种直白。
在发现被耀东设计后,他到监狱和他对峙。
隔着铁窗,他的面部也很平静。
但对比刚刚刘青云同样貌似面无表情的眼神,就会发现,刘是狠,梁在狠之上有一层“毒”。
同时,还有焦虑和恐惧。
为什么?
同样是因为相比刘青云,梁朝伟的角色“故事”性更强,剧本虽然只是说他在当地是个黑警,但可想而知,一个周游于黑白两道的警察,他必然有着强大的内心、毒辣的手段、绝对的控制。
以及,无时无刻的防备。
这些不需要台词,只能通过演员表演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这样?
张颂文曾经说过一段关于表演的方法论,就是“演不准确就是准确,演太准确就是不准确。”
但梁朝伟的呈现,显然已大大超出了“方法”的范畴。
因为,这不一定是他有意为之。
毫无疑问,梁朝伟是个体验派的演员,关于自己的“眼神”,他也曾经解释过,并给找了个理由——
因为小时候天天对着镜子自说自话。
可信吗?
Sir觉得,好像有那么一点道理,因为整天对镜说话,其实不仅可以练就专注,以及多种丰富表情,更重要的是,是那种逼视自己内心的能力。
越是逼视内心,越会发现其中不纯粹,或是不可为外人道的部分。
而这。
也是一个“体验派”演员想要达到的目标。
但仅仅如此吗?
也不是。
最近的两个例子,一个是《金手指》,一个是伊尔蒂科·茵叶蒂的《寂静的朋友》,两部电影截然不同,但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梁朝伟对于这两个角色的准备方法一模一样。
一个是“做了很多功课,收集了关于不同地方诈骗犯的资料”。
一个是准备八个月的时间,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并开玩笑说“现在几乎认识了香港神经科学领域的所有专家”。
是的。
目的只有一个:成为那个角色。
因为当你只有变成了那个角色,你才会在虚拟的时空里真实地“活”下来,你下意识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才会带出有着前因后果生活空间的“人”,带出那个真实存在的环境和时代,而不是剧本里的某一段喜怒哀乐。
难吗?
难。
相比于方法派演员来说,这需求的不是“技术”,而是内心,甚至于可以这么说,对梁朝伟来说,这尤其“残忍”。
为什么?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梁朝伟其实拥有一张矛盾的脸。
他山根高,鼻背流畅,但鼻翼略宽,让他在早年青涩时更有少年气,中年深沉时又多了份钝感;他眼头宽,眼尾走势向下,兼具三角眼的凌厉、智慧与下垂眼的柔和,同时稍显苦情。
这种面孔既能“显”,又能“藏”,具有强烈的“欺骗性”。
也是因此,导演们喜欢将更多的复杂性投射到他身上。
特别是“脆弱”感。
这使得他需要一次次地进入到一种极其脆弱的人生里。
成为他们。
并撕碎自己。
所以。
就像李安说的,他有一颗“能够引你通过他去梦想、去想象的灵魂”,也有“不吝于展现他脆弱”的决心,这是为什么梁朝伟的眼神里可以呈现出那么广阔世界的原因。
但同时。
也是他总是逃不出角色的原因。
03
所以现在再看开头的那个场景,或许会让人产生疑惑:
为何反差如此巨大?
一个人可以在镜头前无节制地表现自我,表达细腻的情感,但到了现实社会,就变成如此茫然无助的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恐”?
或许,这同样与他的表演方式有关。
体验派表演的方式是,让每一个参与的角色,一个个“上身”式地进入到自己的身体里,把自己变成角色,拿捏分寸,呈现出一个丰满的形象。
但。
“请神容易送神难”,当那些角色在你的身上留下印记时。
又怎么会那么容易就抽离?
一个侧面的回答是,梁朝伟曾经说过会不会“爱上女搭档”这样一个话题,他大致的意思是说,同样的动作,同样的感情,在不同时空里也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在太空,一个在地球,感情可以是真的,但脱离了那个语境,其实就是假的。
这个爱不是真正的爱,是相对的爱
就像佛家讲的相对真理和终极真理的分别
△ 来源:微博@牯岭街少女
但问题是。
真的能够区别得那么清楚吗?
就像当年,梁朝伟拍摄《2046》,但试了半天,心里《花样年华》的那个“周慕云”总是反反复复地跳出来,以至于他觉得无论怎么演,都是“别人”。
没办法。
他只好要求王家卫给了他一撇小胡子,强行制造陌生感。
所以你看,他所谓的“区分法”,与其说把那个角色彻底拿走,不如说是暂时遗忘,而当身体里的角色越积越多时,也许某一刻,听到一个冷不丁的信号,那个曾经的角色就会突然冒出来。
就有这么件轶事。
张国荣去世后,一位女荣迷发了一则帖子。
说有一次,梁朝伟到内地演出,结束后粉丝们守在他出门的必经之路上,等他出来。
大家大呼“梁朝伟”“梁朝伟”,他始终没有太大反应。
直到她大声哭喊:“黎耀辉,你还记不记得何宝荣?”
他突然停下脚步,朝她这个方向看过来。
点点头。
然后急匆匆走了。
这个片段无从考据,却很容易让人相信。
因为,你能在他的每一个角色身上看到梁朝伟,也能在梁朝伟身上看到他每一个角色的影子。
没错。
其实不管到什么时候,那些角色都还“活”着,无论是黎耀辉,还是周慕云,无论是林文清,还是易先生,他们从未消失过。
所以,你问梁朝伟为什么会“社恐”?
Sir在想,或许正是他的身体里“住”满人了,不想再有“明星偶像”的标签了,于是他只想做最初的那个自己,活在最本真的自我中?
也或许是因为通过角色暴露了太多的自己,所以在面对公众审视时,会有种被扒光衣服的不自在?
虽然无从揣度。
但有一点,当梁朝伟给了导演,给了观众一片有着无限想象的世界时,其实,他同时也压缩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空间。
跑去伦敦喂喂鸽子。
在日本街头骑骑车。
这些在大众舆论中津津乐道的“奇闻趣事”,何尝不也证明了,他自身的需求感其实很低呢。
或许,现在的他,不再索求情绪,而只想平和度日了吧。
没错。
在香港电影衰落之后,本来代表着“港岛氛围”的梁朝伟,因着这种过分低调的公众性格,不自觉地,再次契合了大众情绪。
与时间产生了共振。
但。
热闹的背后,其实又有谁真的在乎过“梁朝伟”这个人呢。
就像前段时间,那个参演NewJeans的MV热搜。
有人觉得参演自家偶像的作品很有面子,有人觉得这个项目的缘起只是顺水人情,等等等等,大家为此争个不休。
回过头来再看。
他们争的是梁朝伟吗?
不。
他们争的,不过是这个名字所代表的荣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