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FLIX CNFLIX

阿汤哥还能打,但“谍女郎”也开始拯救世界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782    评论

没救了。

走出电影院,我只想抛开所有的理智,给这部片打满分。

它治好了我的年龄焦虑——

那个61岁的男人,这次不再扒飞机,也没有跳高楼,而是跳下悬崖了。

除了手心冒汗,这一部甚至出人意料地出现了四个主要女性角色。

她们不是花瓶,不是工具人,是在好莱坞大片日益乏味的今天让《碟中谍7》依然能保持住大片得以尊严的重要角色。

01 和阿汤哥并肩作战的“谍女郎”

对很多人来说,《碟中谍7》最心跳加速的场景莫过于阿汤哥跳崖。

延续了第二部攀岩,第四部迪拜塔,第五部爬飞机的“不要命”精神,这一部,他骑着摩托车,不用替身,从4000英尺的悬崖上一跃而下。

那一刻声音凝固,只听得到气流穿过的呼呼声,似乎整个影院的人都不敢喘息,进入了一片“寂静之地”。

作为一个从去年开始,循环了几十遍幕后特辑的人,看到这样的惊险场面是开心大于紧张。

真正让我心跳加速的戏,是明明没什么大场面,却又彻底让我情感崩溃的那场“疾速狂奔”。

那场戏是这样的。

伊森和伊尔莎、格蕾丝一起,去抢夺一把可以控制这个世界的钥匙,结果通讯被AI干扰,格蕾丝遇到反派,而伊森则陷入了另一场苦战。

此时,伊尔莎出现。

在一座小桥上,她与大反派盖布瑞尔展开了搏杀,结果一把刀正中她的胸膛……

死了?扎偏了?

镜头一转,是阿汤哥在小巷中逆光狂奔,这一刻,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对于《碟中谍》系列来说,伊尔莎,可不是简单的“谍女郎”那么简单。

伊尔莎的最早出场是在第五部。

可以这么说,她是整个《碟中谍》系列最早的一个散发着个人魅力,而不是花瓶的女性角色。

那一部里,穿着长裙,脚蹬高跟鞋的伊尔莎在歌剧院里奉献出了一场精彩的刺杀戏。

不仅仅是美或飒,她更多地展示了与绝对主角伊森平起平坐的主动性。

后来我们也知道,这个神秘、冷酷、高智商的女人不但在关键时刻救了伊森的命,更是与伊森一起肩并肩地完成了任务。

正是如此,到了《碟中谍》的第六第七部,她毫无疑问地再次出现了。

那么让我们如此揪心的,仅仅是因为一个熟人的离去吗?当然不是。

《碟中谍7》的前半部分,出现了一些闪回,是大反派盖布瑞尔杀死自己妻子的场景。

这样的情感驱动力,使得他在面对反派时,可能随时失去理智。

但对于追着五六七部来看的观众来说,会发现伊森和伊尔莎的情感牵绊,其实更让人牵挂。

最初,他们是作为对手出现的。

还是歌剧院里的那场戏,她与伊森有着截然不同的目标:一个要杀总理,一个要救总理。

后来她与伊森不得已联手,逐渐培养出了不曾点破的感情。

第五部结尾,很多人都期待她与伊森临别时会有亲吻戏码,但没有,她只是抱抱伊森,然后离去。

第六部他们更多地只是成为知己,第七部开头一幕,伊尔莎单凭一个望远镜的反光就能猜出对面是伊森,两人已经到了非常默契的地步。

阳台上,伊尔莎主动地靠在伊森的肩上,但不久之后她便魂断威尼斯。

我最不能接受的一点,是伊尔莎牺牲了。

一段感情,我们见证了它的萌芽、发展,然而尚未开花结果时,它就凋零了。

关键是,她还并不是为了救主角而死的,而是为了救另一个不曾谋面的“谍女郎”。这也是很多人耿耿于怀的原因。

02 伊尔莎真的死了吗?

尽管不愿承认,但从剧情的表意上来说,确实是死了。

有一个细节是,两人乘船前往执行任务前,镜头里的伊尔莎,一直深情款款地看着伊森,从未转移过视线。

她或许知道,这一次,就是她与伊森所共处的最后一夜了。

解释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这一次他们面对的大反派不是盖布瑞尔,而是AI,是可以穷极人类所有选择的人工智能。

在AI的计算中,他们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伊尔莎死,要么格蕾丝死。

而能够战胜AI的钥匙,则是在格蕾丝手上,伊尔莎怎么选择?

电影的开头,当伊森救出诈死的伊尔莎,跟她说,“你已经死了”时,她其实就可以不问世事了。

但伊森出现麻烦时,她还是回来了。因为有情,或者说那层不曾点破的爱情。

在那个晚上,当伊森让她走得远远的,大反派盖布瑞尔拦截格蕾丝时,她完全也可以不管这件事。

但她还是出现了,因为她知道,盖布瑞尔才是导致伊森一直以来梦魇的罪魁祸首,而只有守护好格蕾丝的钥匙,才能战胜对方。

表面上来看,她是为了素不相识的格蕾丝付出生命,而实际上,都是为了伊森。

还有一个细节。

伊尔莎最后与盖布瑞尔决斗使用的是一柄长剑,管弦乐的伴奏下,她的动作,不像是在拼命,反而像是在表演一场舞蹈。

联想起她出场时歌剧院的《图兰朵》,这何尝,又不是一次优雅的退场呢?

但伊尔莎真的死了吗?

别忘了,第二天,当格蕾丝自责自己害死了伊尔莎时,卢瑟说了一句:“不,她因你而活着”。

这句话只是为了表达“伊尔莎活在我们心里”?

我倒是觉得这句话,可能隐藏着另外的含义。

AI的预测是基于现有条件往下的推导,如果伊尔莎将计就计呢?制造出自己已经死亡的假象,误导AI下一步推导的结果?

要知道,开头她就已经诈死过一次了,这对她来说不成问题。

如果是这样,那么之后的伊尔莎,将会成为一个幽灵般的存在,是AI“视野”范围外的一个BUG。

这才是真正的“幽灵协议”。

03 谍女郎,越来越重要了

从最近几部《碟中谍》的脉络来看,它早已脱离了原本男性为主女性花瓶的创作模式,女性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不仅是情感越来越细腻,连角色本身,也不再依附于主角。

单拿《碟中谍7》来说,电影中出现了四名主要的女性形象。

伊尔莎和白寡妇,都是前作中便存在的角色,她们或与伊森抗衡,或携手合作,不管是在剧情中,还是在力量对比上,几乎都已经做到了和主角平起平坐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她们的人设如此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加入的格蕾丝也是如此。

一方面,从能力上来说,她与伊森不相上下,她不但是个小偷,而且是个高智商的小偷。

开头那场机场戏。

她先是从目标人物那里偷走假钥匙,后来又从伊森那里偷走真钥匙,这一连串神出鬼没的操作,恐怕伊森自己都自愧不如。

后来,她更是眼疾手快地偷走一根回形针,成为自己金蝉脱壳的重要道具。

另一方面,她始终没有和其他间谍片里的女性一样,无条件信任伊森。

白寡妇聚会上,伊森明明信誓旦旦地说会保护她的安全,但她依然不相信他,最终夺路而逃。

甚至到了后来,伊尔莎牺牲,她无路可走,只好与伊森联手,却还是心存怀疑。

当伊森让她先上火车时,她第一反应是后退了几步,然后回头站到了黑暗里。

在想到确实没有办法时,她才转身对伊森说:“答应我,你一定会出现在那辆火车上。”

是的,女性在《碟中谍》系列中,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她们或许会自私,或许会懦弱,但不会像个花瓶一样,只成为刺激男主行动的工具。

就像伊尔莎最终还是站在了那座桥上,就像白寡妇最终还是站在了伊森对立面。

哪怕是一个戏份不多的小角色,反派盖布瑞尔的杀手帕丽斯,最后救完伊森也没有完整所谓正邪的转变,对她来说,这只不过是不再欠伊森人情而已。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宁愿相信,伊尔莎的死亡,至少,还暗藏着我们尚未知晓的信息。

留待下部分解。

结 语:

毫无疑问,即便是最出彩的场面和紧张刺激度不提,这部《碟中谍7》也是一部标准的佳作。

它符合了我对大片所有的想象,在好莱坞“政治正确”的大潮下,它也保住了大片的尊严。

更不用说,阿汤哥的敬业和拼命,在当下足以成为任何国家任何演员的楷模。

数据说明一切,这部《碟中谍》的口碑,在烂番茄上,新鲜度高达96%,IMDb、豆瓣也全部8分以上,就连苛刻的metacritic,也给了81分的高分。

就今年的好莱坞大片来说,它绝对处于第一梯队。

可惜的是,电影国内上映,首周末票房仅有1.84亿,最终票房预测很可能都不如11年前的《碟中谍4》。

一部出色的商业大片成绩如此,不得不说是个遗憾,也是一种损失。

或许新一代的观众对阿汤哥已经不熟悉了,但在此之前,我们希望那些用心做事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一个高质量的作品,应该找到它应该找到的观众。


THE END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