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埃及电影《走向深渊》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带有惊险色彩的老电影——在国内可以做为反特教学片来看。
该片讲述了女大学生阿卜莱,在巴黎求学期间,因贪图享受,迷恋奢华的生活被以色列情报部门所利用,逐步走向出卖国家利益的可耻深渊的故事。
现在想起看看,影名很惊悚,而内容很主旋律,是个很硬朗的片子。
它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埃及电影,不过,好像到现在,中东地区也还是一团乱麻。
我很熟悉这个封面——我是先看的图书,后来又看了电影,知道了什么叫谍战片。——被敌人策反成为间谍的女大学生虽然惊慌失措,蓬头乱发,给人的感觉却还是很惊艳。
李梓,童自荣,乔榛,尚华,福润生,翁振兴等普通话对白为影片增色!
扮演女主的演员麦迪哈.凯米尔,有魅力,有姿色,要不怎么就选中她了呢?
从女主在巴黎的时尚穿戴在70年代看,可谓靓丽的光芒四射!
谍战情节简单,满满的中国八十年代通俗小说味儿,敌人的渗透从未停止过,虽然设计和女主相遇连英雄救美都算不上。
女主动态更美,杀伤力也极强。所以她在巴黎呼吸到"自由空气"并堕落为卖国间谍的故事才更有说服力。
“反战"是敌人为自己堆砌而成的道德高地,再加上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单纯而虚荣的女主思想上动摇了,灵魂也就跟着走掉了!这部电影恐怕就是让观看者谨防糖衣炮弹的。
当女主发现自己成了间谍时的台词很妙:
"你是什么?"
"和你一样!"
看得人背后一冷。
成为间谍的她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作为那个年代的电影,女主的形象非常时髦,堪为尤物级别的百变女神。
这个反派——以色列间谍艾德蒙,很帅,确实很帅,越看越帅。
电影中六七十年代的埃及中产阶级的生活非常西化,除了长相,在穿着打扮出入饮食上跟欧洲人没有什么区别。
艾德蒙的话术很厉害,牢牢控制了女主,使她一步步走向深渊。
巴黎是个很容易让人着迷的城市,同时也代表西方很容易使人沉醉的生活方式,这些,在影片里都是毫无保留的展现,没有丝毫的贬低与歪曲。
片中七八十年的西方世界模样很怀旧,女主的演技也很流畅自然。
印象最深的是女主去获取情报,戒指里面的迷幻药下在酒杯里,当时埃及的谍报网已经那么发达。
她越来越是个出色的间谍了——不仅自己被特务机构拖下水,而且还发展男友。其实她有两次机会可以退出,可舍不得奢华生活。
物欲是她冷静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因为习惯于侥幸,所以即便一开始是被骗加入,最后还会毅然决然投身其中。
埃及的两个情报人员也很厉害,长的差不多,其中一个是童自荣配音。
就是他们冲破重重险阻抓获了间谍。
他们让老爹以体检为借口住院,老爹也这么告诉女儿,反而让女儿以为是病重了,这一招虚虚实实计用得好。
阿卜莱要求去突尼斯探望父亲。狡诈的埃德蒙没有轻信这件事,专门派人去突尼斯了解凯密尔的病情真相,证实他确是患了病,才消除疑虑,同意阿卜莱去突尼斯。
阿卜莱这件大衣真是漂亮。
有些人你和她一见面就觉得她像是故事里的人物,你和她就分不开了一
我是这样?
一当然一
那我们的故事是序幕还是尾声?
直到结尾,这部片子条理始终都很清晰,节奏感也不错。
阿卜莱终于发觉自己被逮捕。
这要是让以色列拿到,我们就全完了……
是的,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背叛自己的祖国,走到今天这一步,跌入了深渊,没救了……
——其实也未见得是深渊,也未见得是悔恨。跟当前社会有相似之处。
我非常欣赏这段电影结尾的拍摄。
雄伟的金字塔的身姿、绮丽的尼罗河的风光,在机翼下缓缓掠过,形成又一个有深度的表现层面。
尼罗河,金字塔,这是埃及,阿卜莱……
(潜台词,这是我们的祖国!)
台词意味深长,同时震撼人心,充满了爱国主义情绪,胜过万千说教。
四十年后再看到这部影片,是一种恍如梦境的感觉——我要把这种梦境记下来,但角度与以前有所不同。
过去那么多年,发现电影里的许多台词都可以隐射现实里的埃及。——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讽刺吧,当时的向心力现在又在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