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FLIX CNFLIX

闷声发大财?《我们的日子》悄悄惊艳观众,真诚永远动人心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24    评论

收视破2。


豆瓣7.5分开画。


当《狂飙》长尾效应还在称霸热搜时,不少网友也在调侃新剧《我们的日子》“闷声发大财”,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太多登上热搜的爆款话题。

但实际上,这部剧让平台喜笑颜开。

它不仅获得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的好反馈,忠实观众的粘度也非常高,关于角色、剧情的讨论话题已经被观众盖了很多楼,没“王炸”之名,却有“王炸”之成绩。

七话最初因为“家庭、婚姻、成长”这些概念产生了故事可能会有点沉重感的印象,没有第一时间追剧,等养肥了再看时,没忍住连熬两夜,一口气追平。


明明是围绕家长里短展开的年代生活剧,却比很多打怪晋级的爽剧都要让人“上头”,表面上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日子,内里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精彩人生。

“年代生活剧”,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与角色群像的人性短板肯定是有的,客观来说,如果较真评判,《我们的日子》全剧几乎没有一个“完美”角色。


文艺妈妈刘淑霞(李小冉饰),喜好与《平原上的摩西》傅东心一角很相似,开口是诗歌文艺,闭口是小资情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很执着,开明浪漫。

但生于60后的父母注定要面临更多的柴米油盐,刘淑霞的文艺情怀有时候会因为现实的障碍而略显矫情,她的生活一旦离开疼爱自己的母亲,便会鸡飞狗跳。


军人出身的王宪平(李乃文饰),典型的传统大男子主义丈夫,老实、本份、善良,却又极度爱面子、固执不解人情,对所有人几乎都带着一股“爹味”。

近期网上曾经谈到“情绪稳定伴侣”的重要性,王宪平便是那种典型情绪不稳定的丈夫,他温暖时极度感人,暴躁时,又能瞬间将空气变得压抑窒息。


配角群像也各有各的优缺点,单独拎出来皆能找到可吐槽之处。

出场开朗爽快的傅莹(齐欢饰),冲动爱上头,话好听,事却做得不怎么漂亮。


男角色里好评最多的杨大山,是爱妻好丈夫、义气好兄弟,但如果老实本分的社畜工作上遇到这种办事不讲规则又爱钻营的同事,想想就让人有苦难言。


剧中所有角色几乎都留下过不太友好的印象,每个人都带着天然槽点,但一群“不完美”的角色,为何能创造出一部让人“上头”的口碑之作?

答案只有两个词:真实,真诚。

真实的人物群像,真实的故事。

早前网友们将“内娱渴活人久矣”刷上热搜,大家对明星们千篇一律的形象普遍觉得反感,更喜欢看到真实的他们,而不是外形华丽内里死板的营业机器。


其实,内娱观众,何尝不是渴活人久矣?

很多影视作品在角色的创作上,往往集套路、悬浮、刻板之大成,生活剧尤其如此,人物外壳堆砌的相当“完美”,灵魂却也在无声中缺失了。

看多了套路与悬浮,当《人世间》给出有共情力的角色与剧情时,便显得格外亲切,《我们的日子》同样如此,角色与故事,都抓住了生活精髓。


王宪平与刘淑霞都有槽点,可他们却又同样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父母形象,大男子主义父亲与追求精神价值的母亲,永远没办法处在同一个频道。

当他们一起面对婚姻命题时,尖锐的碰撞无法掩盖,这是两个不同生活观的人必然面对的问题,让刘淑霞难以释怀的“不懂”,王宪平不懂,观众却懂。


但他们的婚姻,又时而温馨快乐。

因为他们都具有善良的底色,能看见彼此的美好,有过最初的心动,又有为子女提供更好家庭氛围的责任心,时代注定他们没办法各自安好,便努力共同成长。

这是老一辈典型的婚姻模式,每个8090后几乎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父母的影子,看到父母带来的温情,也能看到父母有婚姻中的苦恼与牺牲。


当然,夸《我们的日子》将父母辈婚姻写得出色,并不代表推崇执着于牺牲、隐忍来解决问题的“父母爱情”,而是因为它足够真实,所以才让人动容。

宋春丽老师饰演的姥姥一角,也让人印象深刻,她比60后的父母拥有更多为子女、家庭牺牲的贡献意识,年轻一代已经不提倡,可每次看到,都让人泪目。

姥姥对女儿、女婿的照顾,对外孙的疼爱,让很多感受过隔辈亲的观众感同身受,在我们的传统亲情模式中,永远都有着说不完的情感羁绊。


但如此感人的姥姥,会完美吗?并不会。

当姥姥回到儿子家中,观众可以发现她对自己的儿媳来说,是典型的恶婆婆,习惯性挑剔儿媳,习惯性挑拨孙子与儿媳的关系,永远把儿媳当外人看待。


传统思想里的糟粕与精华几乎都在她身上展现出来了,可她,恰恰又是老一辈很多人的写照,不偏不倚,刻画视角中立,人物形象饱满真实。

观众不会因为角色的美好而去洗白缺点,同样也不会因为人物存在缺点而否定她所有付出,分寸把握的非常好,有赞赏与有反省,这就是真实的魅力。


从这些角色也可以看出,《我们的日子》没有完美的人,却也没有极致大坏人,他们皆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皆为凡人,有私心,有追求,也有人间烟火。

真诚的影视艺术创作,真诚的作品。

角色与故事的真实感,想要呈现最佳魅力,还需要真诚的制作支撑,《我们的日子》从内在的戏剧张力拿捏到外在的布景到镜头语言,都可圈可点。


熟悉国产生活剧的观众可以发现,近年来很多片方都掌握了“热搜密码”。

放一个社会热点里比较能调动网友情绪的矛盾话题,再加上奇葩角色的煽动,就能让剧情顺利登上热搜,靠尖锐冲击反哺作品热度。

这一创作形式初现身时意义很不错,可以引发观众重视一些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但重复多了、套路崩得太紧了,便会沦为没有温度的热搜工具。


在这方面,《我们的日子》的处理方式便很真诚,编剧塑造了不少矛盾冲突,却没有使用非黑即白视角,而是更全面的展开,让观众去看。

比如姥姥与儿媳妇的戏份,既呈现了老人面对老无所养的局面的悲哀,又没有将媳妇抹黑成一个恶人,而是两边的问题全部摊开,由观众去评判。


如此一来,戏剧张力有了,内核温度也没受到破坏。

服化道与镜头语言更是加分项,家庭、工厂、学校,每个场景布置都很用心,做旧效果都考虑到了,还搭配了舒适的光线,画面让观众梦回童年。

真实的剧本,碰上真诚的制作,是《我们的日子》成功杀手锏。

不过,这部剧也存在一些难以忽视的遗憾。

一份遗憾在刘淑霞的文艺人设,她很真实,却又少了一点真实。

我们的国产剧似乎对60后的文艺青年认知有所偏差,从《平原上的摩西》里的傅东心到刘淑霞,都是随时承地吟诗诵词的类型,情商低、不会生活。


可现实生活中60后文艺青年却并非如此。

七话印象中热爱文学、浪漫甚至有点小资情调的长辈,并不会把诗词文学挂在嘴边,也不会面对生活一筹莫展,她们更多把书读进了灵魂,将文艺融入生活。

在爱浪漫、追求精神世界的女性角色刻画上,或许编剧们应该多深入研究,少一点刻板,多一点灵魂共振。

另一份遗憾在子女平等问题的刻画上。

《我们的日子》借刘淑霞、王宪平的一对儿女适当点了一下重男轻女议题,但加了重生病BUFF,哥哥天生有疾,妹妹开朗心大,家人便偏爱哥哥一些。


当哥哥为了自己的病希望放弃保送名额考医学院时,家人出于资金压力,便选择让妹妹放弃读大学机会,这让妹妹委屈不平。

这段剧情的核心点其实想呈现父母面对子女无法一碗水端平时的压力、愧疚、挣扎,以及兄妹之间的亲情与守护,其实很感人。


但在妹妹决定为哥哥牺牲自己时,剧情处理得便不太妥当了,无论是受益的哥哥还是其他长辈们、邻居,所有人的反应都是感动、愧疚,而不是:不应该让她牺牲

也许是因为编剧知道他们的家庭条件立马就会反转,妹妹仍旧能上大学,所以没意识到妹妹的决定除了带来感动,还因带来传统思想里妹妹为哥哥牺牲的反思。


就像前面提到的婆媳关系一下,我们看到了姥姥委屈的一面,却也通过媳妇的意难平看到了两人矛盾根深蒂固背后的传统糟粕问题,有矛盾也有思考。

当然,还是那句话,《我们的日子》有无法忽视的遗憾,却仍旧瑕不掩瑜,它的优点足以撑起收视一位的成绩,更是值得观众一追的惊喜之作。


THE END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