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FLIX CNFLIX

在《深海》里如愿以偿死了一次,又找到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313    评论

写在前面

今天我们聊春节档第二部,《深海》。

这部因为大规模点映,口碑很早就陆续流出,我们在点映当天也发过微博,目前点赞前两条,第一个说,谢幕的时候全场自发鼓掌,被点赞了2953次。第二个说,太牛X了,为之震撼,被点赞了1611次。

这虽然只是很小一个切面的反馈,但除了评论,我们目前听到的声音里大部分都是在夸它好的,也有少部分观众提出了批评和不喜欢,归纳起来就是有视效而故事薄、有想象但逻辑虚。

那我的想法就直说好了,我很喜欢。

在我看来,看法的差异其实和电影的一个变量因素相关,就是这个故事为了完成想象和现实的交叉互文,所以前半部分故事上会明显感觉到“想一出是一出”,而把解释和情绪爽感埋到了最后三十分钟,你喜不喜欢这个故事就在于你能否接受这一点。

我能接受,所以我喜欢,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去看过之后再下决断,自己亲身体验一下这个故事,它真的太不一样了。

我们不谈那些什么柏林电影节入围之类的外部的东西,我只想让大家对这部片的情绪和主题有一些信任,只要你碰巧和我一样感受得到,里面有一些可以相通相联的地方,一定是可以直接共鸣到你心里一些幽微所在的,真的。

所以,今晚主要就是从这两种感受差异出发,谈谈为何我们会喜欢,提供一些可能的解读。

但在开始之前,我必须强调一句,为了解读我们需要把电影非常重要的核心点破,会极大影响观感,所以有兴趣的读者最好先看片,再接着往下看。

看过片的读者也可以试试听听我们的观点,或许会从不同的角度碰撞里,产生新的想法。

《深海》

———严重剧透分割警戒线———

视觉如何服务故事?

即使在批评的声音里,《深海》的视效之震撼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共识,我也认为观感非常上乘,在IMAX的加成下尤其凸显技术的精良。

就拿粒子水墨的三维动画形式来说,里面用到这一技术的画面配得上绝美这一形容,以粒子去模拟水墨的古韵飘逸,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轻盈的流动感,勾勒了独有中国特色的视觉奇观,谁体验都很难不尖叫。

角色做出反应表情时的细微动态变化、衣服上的浮毛都能看得清的这种细节,也就不用多说了。

但或许就是因为视觉过于出色,很容易对比显出故事偏弱,这也是近年许多国产动画片的通病,堆砌视效以欲盖弥彰,但我们有一种不同的看法,认为《深海》恰恰是一个正面教材,里面的视效是充分服务于故事的。

这个故事很简单,受过原生家庭创伤的小女孩参宿,意外坠入深海,在濒死之际构筑了一个幻想世界,在生与死的挣扎之间,揭露了内心的抑郁症痛苦。

因此整部电影接近两小时的时长,有八十分钟完全是幻想,什么深海大饭店的形象猎奇的鱼客人、时不时出现的丧气鬼捣乱、海水翻涌、角色逃窜,下一秒又恢复正常,展现美轮美奂的景象。

这些幻想并不遵循常规逻辑,基本说一出是一出,所以我们也很能理解大家的看法,毕竟乍看之下确实古怪。

但这又是可以被理解为服务于故事的——最后那三十分钟的反转,解释了前面世界是小女孩坠海后濒死的梦境,一切视效都服务于她的想象。

当然,简单的想象二字很难支撑这一结论,更具体的结合体现在,整个充满奇观性的幻想,其实都是小女孩的情绪世界,而视效最明显的就是模拟了参宿身为抑郁症患者,遭受的总是极端化的情绪,极端的痛苦和极端的喜悦。

视觉用两极的色彩去表达,一种是极度的灰暗,一种是极度的色彩缤纷。

所以在参宿尚且情绪稳定时,视觉画面在展现她那些童趣的,特别纯粹和主观的孩童想象。

深海大饭店精致繁复的外观、热闹又充满生物奇观的内景就不多说了,单场画面都做得特别好看,收容她的饭店老板南河因为烦恼,坐在饭店外沿,披了一块五颜六色的毯子,整个画面透着艳丽又宁静。

还有参宿和南河谈心那段,光是背景就美得惊心动魄,用文字根本没法直描。

而一旦她情绪跌宕向下,幻想世界便瞬间变得灰暗无边,一种被形容为“丧气鬼”的力量强大到可以搅动一切,饭店倾覆,人群四逃,氛围极其诡谲。

这种幻想里猛烈的张合,强调的便是抑郁症患者汹涌的情绪本身。

另一方面,视觉的东西也被用来当做电影结局女孩最终选择了回到现实活下去的最重要的原因。

这个原因是被南河在最后直接说出来的“即使生活充满灰暗,也一定有一些光亮在等着你。”

深海在我们的认知里都是黑暗的,里面的鱼很多甚至没有视觉,因此深海也常常被用来比喻抑郁症患者的世界,也就是南河那句话的前半句。

导演想去重新定义深海二字,去赋予它颜色,去用绚烂的视觉做出后半句的“让你想活下去”的色彩。

这种色彩当然是一种喻体,是那些美好,是参宿想象中的安全屋。

被藏匿的情绪逻辑

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他前半部分毫无逻辑的叙事,但我认为《深海》一路下来并非现实逻辑,而是情绪逻辑。

什么叫情绪逻辑?

就是前面80分钟所有的想一出是一出,其实都服务于对这个女孩内心世界的变种呈现,是参宿内心最汹涌的一些情绪,幻化成了前面部分那些具体的事情。

你只需要带着这个结局反转,重新回看,是可以找到一一对应的解密点的,最终得出的答案,就是这个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我们就把幻想和现实人物的对应结合着,谈谈我们自己的理解——

参宿幻想中的老金,刀子嘴豆腐心,看似对小女孩冷漠实际还是默默帮助,对应的就是现实里屡次忽略自己的爸爸,她希望爸爸的行为并非故意,而依旧关心和爱护自己。

还有花妈妈,温柔贴心给自己煮食物吃,对应的是现实里对自己不算太差的后妈,放大了后妈对自己的好。

这两样物象设计表明,她在用这样的方式去理解大人、合理化现实,用自己稚嫩的方式,消化大人给自己造成的内心伤害。

海底生物的互文也很多,像不时出现的海精灵,从形态来说与参宿生母告别时回头的侧脸相似,是长发和眼睛的重叠。

而从疙瘩汤的名字以及客人服用的反应可见,它是参宿沉迷于此,又努力想要挣脱的一种虚影,她想要忽略掉现实里妈妈不回信息、抛弃了自己的事实,转而继续沉溺在“找妈妈”的幻想里,获得一种虚假的安全感。

另一个物象是丧气鬼,红色与母亲的衣服颜色对应,参宿现实里也喜欢穿,这是对妈妈的思念,对外界的隔绝,也同样是桎梏。

它更像是参宿的一层保护色,她用丧气来保护自己,自己又无限恐惧这种沮丧,于是幻想中被体现为狰狞恐怖,随时会出现。

另外它的出现,往往又会被下一个美梦强行掩盖过去,可以猜想这是参宿对现实的逃避,因为越接近现实,她就愈容易清醒,而她想尽可能地藏在美梦之中。

在幻想里,占比最重的意象是一个人,南河。

南河对应现实里的无名小丑,救起了溺水的参宿,又同时不断给参宿提供精神支持,让参宿在生死徘徊间有所依托。

这个角色可以有很多种理解,我的看法里,他是参宿一组矛盾情绪的化身,在幻想的饭店里南河会努力帮她藏起海精灵,不让她沉溺;

可是一旦梦境要崩塌,参宿被南河扔出饭店之外,看到一些现实的冰冷景象,她又让南河来救自己,希望南河始终都在,自己不需要回归现实,如此反复。

我想,南河身上投射了参宿内心深处既想自救,又想沉沦的两种意识,而最后她和南河告别,景象不再那么极端,而是相对柔和,大约也意味着这种自我的释解。

以及,南河显得那么知心和温柔,在现实里对参宿施以援手到最后,虽然信息很稀薄,但还是可以猜测,在现实中本身就是频频假笑、扮演小丑取乐、回不去家乡的他,或许本身也需要一些救赎。

幻想中的他就和参宿一样,也有自己的心结——以家乡最美的雪景为船舱的背景画,这虽然是儿童视角的纯真理解,但却又能和现实里会诉说家乡衷情的他,能对应得上。

至于很多人争论的结尾,关于参宿选择了返回现实,而是否真的走了出来,以及南河牺牲自己以相救,参宿是否真的回归了家庭,会有一些人认为,整体结束得太简单。

导演解释是结尾是留白的,“电影很难治愈人,参宿也没有那么容易被治愈...南河只是给参宿提供了一个‘微亮的瞬间’。”

我会认同这一点,是因为电影里参宿的主观能动性是极其强烈的,她因为被妈妈的歌声吸引而跳海,又是独自一人从病床上醒来,那意味着这次奇遇,从头到尾都更倾向于自我的博弈,南河辅助了她看清自己,而将来的路如何走,也自然只关乎她自己。

现在想想,看《深海》的过程,其实不正是随着参宿下沉到庞杂的情绪里,去探究自我的过程吗?

而身处其中之时的我,承认被其中不止一层情绪打动,同样地勾扯出了一些灰暗的挣扎的时刻。

出了影院之后,那些绝望和微渺的希望,似乎都还在心中呼啸,叫喊,回响,胸腔共鸣。

这一遭,至少于我,也算不枉了。


THE END
45